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

忒修斯之车

起因是需要一台可以放进后备箱的自行车,那常规尺寸的公路或者山地都不满足要求,于是把目光放到了折叠和 451 小轮上面。

先说一下背景:美帝的自行车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看上去配置比较像话一些的,几千刀;或者是类似 dick's 之类的体育用品店,车都不贵但是一堆的 V 刹、弹簧前叉、7 速 8 速山地,让人很疑惑这种十年前的低端零件居然还有人在生产(也许真就在仓库放了十年还没卖出去也说不定);中间一些的也有,但是一千刀上下给你一对 Claris 圈刹手变还真让人有些崩不住。

最终还是 Aliexpress 走了一台 451 过来。然后就手痒,一点一点换零件了,美帝工业链基本都 GG 了,有些是贵,有些就压根买不到,所以大部分都是国内海运过来。



前面换了碳叉碳把,重新缠了把带;更换了刹车线和变速线以及线管;更换了线拉油碟;外胎换成了世文 one 黄边;把方孔中轴以及配套曲柄换了碳曲柄以及 Dub 规格外挂中轴轴承;快拆换成了 DT 锁死。




Zoom 的线拉油碟使用和上古立缸 XT M775 一样规格的来令片,力传导结构也有相似之处,调好了以后刹车力度是强于原装的单边线拉机械碟刹的。但是这货也比较折腾人,一个是调节起来相对麻烦,来令片间距需要用行程螺丝+拉线预紧行程相结合的方式。二来原厂灌油排气做得不好,里面空气是比较多的。另外回弹弹簧力度比较大,手感不光明显比纯油碟要重,比之前的机械碟也要重。

碟片是一个踩雷的地方,之前换用了禧玛诺的 RT76 碟片,但是刹车用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异响,伴随制动力下降。一开始我以为是夹器漏油,于是换来令片+用各种祛油洗剂包括刹车专用的祛油喷剂清洗,还是没有解决。后来找了长下坡的地方尝试磨合,发现禧玛诺的碟片表面处理不太科学,比如镂空部分做了倒角,而且碟片表面磨损以后会变光滑而不是粗糙,以至于来令片和碟片摩擦产生的粉尘碎屑没有办法排出。而原配的廉价线切割碟片因为镂空没有做倒角,反而可以把碎屑刮掉,而且也不会越用越光滑。

之前在山地车也用过 RT86,和 RT76 类似的设计的三明治碟片。当时用仿 Hope 结构的四活塞夹器+deore 执手都会出现异响+制动力不足的问题,碟片都被夹到变形还刹不住,当然碟片变形还有一个原因是禧玛诺的三明治碟片受热都会变形。我一直以为是我做杂交刹车的时候哪里没有处理好,现在想来也是一样的问题。

也许禧玛诺原厂的来令片的自洁能力会好一点,但是谁知道呢。



第二个踩雷的地方是钛螺丝,7.x nm 的扭力,居然断掉了……



旋紧式快拆带来的提升是比较大的,起码拆装轮子之后不太需要重新调碟刹了,而且把手的位置在锁紧之后还可以随便转。



碳叉和碳弯把除了可以减重之外,还带来一些额外的减震效果,另外没用用碳一体把或者碳把立的原因是一般碳把除了安装扭力过大的几个地方(手变、把立两端)容易裂,把立部位本身也是一个受力集中的地方,相对来说出问题的几率也大一些。

选破风把的原因主要是强度考虑,这家出的弯把名声不太好,但是这种偏重偏大只的弯把似乎就没有出事的记录。但是内走线的时候确实也比较费力,主要原因是 TSG 的线管是为外走线设计,比常规线管要稍微粗并且外面摩擦力大不少,最后是靠抹肥皂水+大力给强行装好的。



Dub 规格的碳曲柄相比于方孔中轴的刚性提升是比较大的。原装的方孔曲柄不用大力摇车,就上车的时候那一下都有明显的形变。另外换了插拔脚踏,避免运输的时候刮来刮去的。



原装的蓝图 R7 10 速套件就基本没动了,CP 手变的操作方式看起来没有红蓝厂那么简洁,用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说一下轮组。原厂辐条拉力有点高,往 200 kgf 去了,我看了一下条帽是质量比较差的铝条帽,打孔都不在中心那种差,按照经验来说断掉是迟早的事情,于是搞了一包协达的铜条帽,重新编圈了。



这是原装铝条帽


这是协达铜条帽

前轮在焊缝那里原生跳动比较大,没法靠编圈解决,也就算了。前花鼓的六钉碟刹座也稍微有些不在一个平面上,不知道是加工精度问题还是过高张力+跳动的情况下骑行导致的。

世文 one 的半光头外胎在干地条件下抓地力稍微好于原装的正新 1288,湿地就差点意思,另外也明显不如正新耐磨。但是减震效果就明显好了一些。正新 1288 虽然和世文一样是标 28c 宽,量起来就窄了不少,目测实际上是 23c~25c 的宽度。世文的路感提升,一个是实际宽度要宽一些,二来胎壁也明显要软一些。

TPU 内胎则是另一个踩雷点。放车里去吃个饭,没有关天窗,也许是日晒升温的原因,出来俩胎都爆了,而且爆的部位都一样,都是接缝。



[update]

换了一对碳轮组,铝刀焊接处跳动的问题算是解决了。顺便换了散热刹车碟、禧玛诺链条以及飞轮。禧玛诺原厂的链条和飞轮可以让我把后拨上导轮设置得离飞轮齿更近。放到最大飞的时候飞轮齿和导轮齿几乎都要碰到了。这样设置的好处就是变速反应极快,坏处是导轮磨损会加剧,不过反正上下导轮已经换成 POM 正负齿了,磨损了再换就好。原装导轮我还没有设置得这么近,骑了百来公里已经不行了。



[update2]

换了碳座杆和轻量化座包,调整了水壶架的位置,顺便给后轮贴了个花。



之前的挡泥板放到后备箱的时候经常卡住其他的东西,所以把挡泥板也换成了仁波切。太短太窄,挡水的效果其实比较一般,前端还是会甩不少水出来,不过胜在紧凑好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